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4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李二米 ▼
如果三个月前有人告诉我,我会在29岁的年纪为了女团选秀节目每周望眼欲穿,甚至为了一位选手连续微博超话打榜38天,我可能要笑掉头了。《青春有你2》这档节目播出的天时地利已经有不少人讨论过了,在家隔离的这两个月,我也第一次体验了一把真心实意追星的快乐。 本来只是漫不经心看节目时一眼相中了陆柯燃,几周后我已经全然不顾自己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 的信仰埋头给陆柯燃集资投票,最后眼含热泪看着陆柯燃 “逆天改命” 第九名出道。 第一次和备受误解的 “饭圈” 有了交集,这体验还蛮新奇。不过整个过程让我更觉 “奇妙” 的是 “中性风” 选手持续受到的关注,尤其是陆柯燃和刘雨昕成功出道后受到的全网群嘲。其中最让我惊讶的是,LGBTQ 群体中也不少人参与了这波全民 “打铁”。自己就是性少数,却对其他人不符合二元性别规范的表现这么不理解不宽容,这是为什么? 一看就是 “自己人” —— 陆柯燃粉丝抽奖送出的是三本女权作品:上野千鹤子《厌女》、波伏娃《第二性》、伊藤诗织《黑箱》“打铁” 的意思是,以选手的中性化外形指认选手是 “铁T”,且极力反对这样的选手参加女团选秀的行为。常见的 “打铁” 言论有:“那么喜欢男性化的女生,干嘛不直接去看男团选秀啊”、“铁T都给我滚,我要看真的女孩子”、“一个铁T对于女团整体可能是毁灭性的”、“不穿裙子不配进女团” 等等。 打铁言论一览很流行的一套为 “打铁” 正名的说法是这样的:“铁T” 形象不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打破,而是女性为了摆脱柔弱标签,或者为了给予自己的性取向以正当性,给自己套上男性特征,这反而是加强了刻板印象。这一观点乍听似乎还蛮有道理,但禁不起推敲。我们还是请出 Judith Butler 的性别操演论来解释一下。 Butler 指出,主流的异性恋二元性别机制里,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以及性(取向)(sexuality)这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矩阵。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子宫拥有者,我需要认同我的社会性别为女性,表现出女性特质的行为方式(比如穿女装),并与异性恋男性谈恋爱。只要不符合任何一项,就是对这个主流异性恋性别矩阵的出格。 但是,一种本质的社会性别(gender)是不存在的,人是通过重复的扮演或模仿某种性别,把自我建构为一个具有这一性别的主体。所谓的 “女性化/男性化特质” 并非自然或天生,不过是子宫/睾丸拥有者根据性别规范,进行的连续性操演。性别身份的获得,可以说就是一种表演行为的重复。 《青你2》中就有对此很有意思的注脚。两位中性化短发选手林凡和刘雨昕戴上长长的假发后,选手和观众都观察到,她们从说话声音语调到站姿都明显发生了变化,“女性化” 的转变在一瞬间就完成了。 平日 “中性” 打扮的短发选手林凡戴上长发帽,秒变娇羞《创造营3》中也有类似的时刻。爆红甜蜜情歌《好想你》的演唱者朱主爱在外形风格上一直是可爱甜美软妹,当她在节目 “反差萌剧场” 的环节中穿上宽松的街头服饰,把头发塞进帽子里,用松垮的站姿和低沉音色说出 “好想你”,却引起台下选手连连尖叫。 朱主爱凭校花变校草获得反差小剧场冠军从这类看似搞笑的戏仿行为中,我们可以窥见性别气质本身的建构性和表演性。主流社会的性别规范深入到个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身体控制方面。性别本身的流动性和多元性被扼杀,我们犹如穿制服一样,被强制地穿上性别规范,并把它当作天生的、自然的。所以 “T” 们表现出的 “男性化”,被视为一种违背常规的操演。 可是,“T” 作为一种独特的性别气质表达,是一种远比攻击者们理解的更复杂的性别操演。“T性”(T-ness)并非单纯的模仿,内部还有很多元多样的性别气质存在空间。比如有的 “T” 选择做不完整的 “性别重置” 手术(比如乳房切除),但并非是想做男性,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 “T性(T-ness)” 。“T” 兼具的男性和女性气质使 “男” 和 “女” 这样的词汇失去了内在的稳定性,是对性别边界的一种探索。 而 “T是在模仿男性” 这样的攻击,透露着攻击者本身对二元性别框架内女性行为规范的认同与内化。简化来说,在 ta 们的理解中,既然不是男就是女,当你不够 ”女性化”,那就是 “男性化”。 这种现象在拉拉社区中也很常见。不少人认为女性化外形的 “P” 或 “娘T” 比中性化的 “铁T” 更具有性吸引力,“PP恋” 比 “TP恋” 更 “纯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虽然她们的性取向偏离了异性恋范式,但审美上却依然内化了男性凝视塑造的女性价值。对异性恋男性更具吸引力的女性,在姬圈(女同性恋群体的别称)也同样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 更有意思的是,两位当事人刘雨昕与陆柯燃的 “铁T” 标签不是自认的(她们极可能不是,刘雨昕就曾自述喜欢小麦色肌肉男),而是群众强加的。而群众强加 “铁T” 标签之后再强行 “打铁”,全程的依据也只是两个人的外形打扮和举止。“T” 其实并没有准确的学术上的定义,可能指女同性恋中外形 “男性化” 的一方,也可能指在性行为中插入的一方,而 “铁T” 大致是指外表男性化且拒绝被插入的女同性恋。观众通过两人的外形,不但认定了她们的性取向,还进一步指认了她们在性行为中的 “角色”(插入方),这正是 sex-gender-sexuality 这个异性恋矩阵在运作的结果 —— 既然看起来 ”男性化“,那肯定是喜欢女性,并肯定是插入方咯。 但是,从 “T” 的两种不同的指代(外形 “男性” 化,或者性行为中的插入方)中已经可以看到,“T” 的定义本身就带着性别气质与性角色的分离 —— “男性” 气质与性行为中插入方的角色之间的绑定产生了裂隙(不然 “娘T” 也就不能存在了)。 外表 “中性” 的加拿大喜剧脱口秀演员 Mae Martin 是双性恋,她也在演出中讲述过现在喜欢约会男性,以及她因此在约会中碰到过的尴尬学者 Suzanne Kessler 和 Wendy McKenna 在名为 Gender: An 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翻译《性别:一个民族学方法论的角度》)这本书中写到,人们在进行性别判断时,大约每看到四个 “女性化” 特征才能胜过看到一个 “男性化” 特征所产生的效果。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身上具有非常多 “女性化” 特征的刘雨昕与陆柯燃(比如身材纤细,妆容精致,穿很多女装,陆柯燃更是爱露腰,人称 “陆娇娇”) 仍会被指认 “男性化”,被当作女团中的不和谐因素。 陆娇娇还有一种打铁言论不得不提,即 “一个女团不能有两个中性风出道”。这也很有意思,九人女团中七个成员都是长发,怎么没人说这是一种 “撞型” 呢?实际上,不管是被外界定义为 “T” 的女性、还是自认为 “T” 的女性,她们的性别表达绝非铁板一块,但 “T” 的流动性与多元性被大众视而不见,而是被短发、穿裤子等直观的符号简单定义。 况且,刘雨昕和陆柯燃虽然同被划为所谓 “中性风”,但两人从性格到舞蹈风格完全不同,刘雨昕性格沉稳 “老干部”,自幼街舞训练使得她舞蹈干脆精准、有力量感;而击剑出身的 “小陆公主”、自称 “软妹” 的陆柯燃,是个大长腿撒娇狂魔,她的舞蹈更偏性感魅惑。这种把共有一个 “中性风” 标签的少数群体同质化的行为,事实上和 “亚洲人都一个样” 共享着同一种歧视性逻辑。 陆柯燃跳舞再往深想想,“一个女团不能有两个中性风出道” 结论不也是基于 “直男审美” 和异性恋霸权么?“T” 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对男性不具有性价值的女性。在一个充满流行女性符号的女团里,一个中性风选手作为 token(象征)出道是多少被允许的,两个中性风选手出道则就 “太多了”。 事实上,《青你2》这类选秀已被打造成了从女性观众手中吸金的装置,这从节目的赞助商就可见一斑。不管是《创造营3》还是《青你2》,赞助商都是低脂酸奶、卫生巾、美妆、护肤等面向年轻女性的产品。而选秀节目在割女性韭菜的同时,还要固化直男审美,就算是女性观众亲手投出的偶像,不符合性别规范的女选手仍得面临网络群嘲(记得曾经 “春哥教” 吗?),这实在毫无道理。 其实在我看来,不是女团里 “中性风”太多,而是男团里 gender queer(性别酷儿)太少。任何人都不该因为不合常规的性别气质受到攻击。“T” 对穿裙子的拒绝可能是她们对成为被凝视的客体的本能反抗,也可能没这么复杂 —— 关键是,这件事本身就没什么需要解释或者请求谅解的。如果真的有闲情,不如去攻击试图垄断和定义选秀的大公司和背后做票操控粉丝的资本吧。 关于作者:一个与霸道女总裁热恋中的马克思主义女权姬佬
其他
《青春有你2》的“中性风”偶像,为何遭全民“打铁”?
最后,比起 “短发的她可以穿短裤出镜”,我其实更想看到的是,“别管什么发型,什么造型,只要愿意,她们都能”。
// 编辑:Alexwood,赵四
// 设计:冬甩
//头图来源:爱奇艺